榮光消逝:追憶傑克‧莫里森

分享
atlasWeb_hdr900.png

我依然記得傑克‧莫里森逝去的日子。那一天,全世界痛失一位英雄。

跟其他成長於「捍衛者世代」的人一樣,我的童年滿是對傑克‧莫里森的崇拜。他讓我明白,英雄確實存在;他也讓我相信,我也能成為其中一份子。當他六年前在不明情況下死去時,我覺得自己童年的那一部分彷彿也隨之死去。

他的死因與相關細節向來鮮有人知…這實在很不尋常,畢竟他曾是眾所皆知的大人物。或許正因為如此,每當我回顧莫里森的生平事蹟,我都不禁想起一個世紀謎題:這位捍衛者世代的代表人物,究竟發生了什麼事?

1_thumb.jpg

我踏上旅程,走過印第安納州鄉村。世人很容易忽略,其實傑克‧莫里森這名傳奇人物是來自這片寧靜祥和、與世無爭的土地。玉米田中的綠葉與金黃玉米交錯,無邊無垠,一望無際。那裡無風亦無聲,僅有幾隻昆蟲嗡嗡作響。我很少遇見其他人,而當地人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描述少年時期的莫里森,說他是個桀驁不馴的年輕小夥子,或提到他父親是位謙遜善良的農夫。可是他們都不約而同提到一件事:蔚藍天空下這片穀浪翻騰的平原,絕對不會是莫里森終老一生的地方。

莫里森在十八歲那年收拾行囊投身軍旅。他原本打算在武裝部隊的短暫役期一結束,就重歸田野,但他那高尚的軍人品德與非凡膽識吸引了軍方高級將領的注意。當時政府正在進行極具爭議的「士兵補強計畫」,這計畫至今仍屬於機密,只是世人都知道其確實存在。不久之後,他就獲得讓人稱羨的機會,參加這項計畫。軍方科學家把莫里森和其他入伍新兵打造成精銳戰士,賦予他們超乎常人的速度、力量與靈敏。

智械危機爆發之後,莫里森和他的強化士兵同袍立刻投入戰爭。當時全球各地的智械機器人出現異常行徑,瘋狂量產武裝機械軍團。這個新的大敵震驚了全世界。當初打造智械和機器人是為了改善生產製程,平衡全球經濟。豈料現代科學的美好成就卻企圖推翻人類,繼二十世紀冷戰之後,智械危機成為人類存亡的最大威脅。

「就連我也曾懷疑捍衛者能否成功,可是莫里森從未放棄。他不只讓捍衛者不負所託,更將敵人徹底擊潰。」

各國政府在化解智械危機未果之後,聯合國緊急組成名為「捍衛者」的國際特種部隊。這個實驗性質的組織集結了全球最優異的頂尖人才,要對機器人發動一場以寡擊眾的戰爭。在捍衛者為數不多的候選成員名單中,有兩位士兵補強計畫的成員:莫里森與資深軍官加布里爾‧雷耶斯。雷耶斯是位處變不驚、倍受尊崇的資深軍官,他生長的地方與印第安納州鄉間可說是天差地遠。他在洛杉磯這個雜亂擴張的都會文化融爐長大。儘管兩人背景有所差異,他們還是成為了朋友。不論是福是禍,他們共同加入捍衛者這件事情,都將改變這個世界。

捍衛者的領導權落入雷耶斯手中,但莫里森對這個組織有著更深遠的影響。莫里森從全世界找來全球最精銳的人才。儘管捍衛者成員多元互異,有時還會發生內部衝突,莫里森卻將他們打造成團結的戰鬥部隊。諸位成員同心協力擊敗機器人大軍,化解智械危機。

2_thumb.jpg

聯合國副秘書長嘉貝麗‧阿達維是成立捍衛者的主要功臣。在智械危機結束不久之後發言表示:「就連我也曾懷疑捍衛者能否成功,可是莫里森從未放棄。他不只讓捍衛者不負所託,更將敵人徹底擊潰。」

聯合國為表揚莫里森的貢獻,任命他擔任捍衛者總指揮官;然而聯合國卻在遴選過程中略過了雷伊斯,這讓兩人的關係出現裂痕,最後導致令人悲痛的後果。

終結智械危機之後,捍衛者的名聲如日中天。這個政府組織獲得全新資助和資源,影響力遍佈全球。全世界把捍衛者成員視為英雄歌頌,而莫里森受到的讚譽無人能出其右。他成為捍衛者代表人物,不論走在國王大道的圓石街道上,或是鑽進曼谷的悶熱夜市,都能感受到莫里森象徵著希望與光明未來。

莫里森指揮官替全人類勾勒出嶄新光明未來的藍圖。在他的領導之下,捍衛者成為全球維和部隊以及推動革新的一股力量,促成科學領域的各種重大進展,從太空探索到醫學研究都成果豐碩。即便捍衛者的力量不斷擴張,莫里森卻一如既往,竭力為眾人服務。他訓練全新探員,灌輸他們捍衛者的崇高目標理念。在莫里森的悼思儀式上,捍衛者元老成員萊因哈特‧威爾海姆說過:「他將一切奉獻給捍衛者。他是我們的道德指標、我們的精神典範,我們的交心摯友。」

3_thumb.jpg

莫里森和同袍開創前所未見的和平盛世,只可惜好景不常。在捍衛者終結智械危機、拯救全人類二十多年後,一連串壓垮捍衛者的駭人控訴接踵而來:由於疏失而導致重大任務失敗、內部貪腐、不當管理、軍武擴張、侵害人權等多項指控。

聯合國特別委員會為此展開漫長的機密調查,但這次調查導致捍衛者分崩離析,曾經備受愛戴的探員,成為媒體嘲諷與懷疑的對象。可是在那些質疑聲浪來襲之前,發生了一起重創捍衛者的慘痛悲劇,也讓這個深陷困境的組織走上末路。

在聯合國進行調查的同時,位於瑞士的捍衛者總部在一場看似意外的事件中慘遭毀滅,莫里森和雷耶斯的名字也出現在這場事故的重大傷亡名單中。雖然聯合國堅稱這場意外背後沒有任何陰謀,但透過匿名資料來源取得的機密聯合國彙報與其他資料,讓我對捍衛者的末期情況有了不同的解讀。

「莫里森獲得拔擢成為指揮官這件事,改變了他和雷耶斯之間的關係。隨著時間過去,兩人之間益發劍拔弩張,衝突越來越明顯。我曾試圖緩解兩人關係:我們大家都試過了。可是一旦最親密的戰友反目成仇,你也無從介入,只能祈禱自己不會遭到波及。」

這些紀錄顯示當時發生了內部叛亂,導致了這起事故。莫里森與支持者堅持要讓捍衛者繼續運作,雷伊斯卻率眾群起反抗,其動機至今仍不得而知。雙方人馬在捍衛者基地發生激烈大戰,最後引發的激烈爆炸不僅毀滅了捍衛者總部,也讓整個世代的夢想付之一炬。

前捍衛者成員表示這種結果在所難免。捍衛者醫學主任安琪拉‧齊格勒博士曾在聯合國委員會聽證會中表示:「莫里森獲得拔擢成為指揮官這件事,改變了他和雷耶斯之間的關係。隨著時間過去,兩人之間益發劍拔弩張,衝突越來越明顯。我曾試圖緩解兩人關係:我們大家都試過了。可是一旦最親密的戰友反目成仇,你也無從介入,只能祈禱自己不會遭到波及。」

聯合國資料後來又揭露更加讓人不安的事實:他們從未尋獲莫里森的屍體。

最近新聞接連報導的搶案攻擊事件,備受眾人注目,這個聯合國內幕消息也許能解釋攻擊肇因。政府稱呼這位蒙面人士為「士兵76」,認為他就是這些事件的主嫌。這位人士除了對美國企業辦公處及金融機構發動炸彈攻擊,也破壞了好幾處捍衛者過去的基地。士兵76從這些基地奪取珍貴技術,甚至包括實驗性質的武器,同時也在奪取過程中造成重大破壞。

4_thumb.jpg

有人說,士兵76就是傑克‧莫里森,我現在也採信這個推論。以前我懷疑這個推論只是子虛烏有,但是根據我讀過的資料,我現在相信這些說法屬實。

聯合國官員一直拒絕對士兵76身份做出評論。可是根據從前捍衛者基地的現場保全人員敘述,闖入的攻擊人士深諳秘密作戰。士兵76的監視器錄影片段也顯示他超乎常人的驚人力量與耐力。在我的要求下,著名鑑定專家阿米爾‧奈傑德博士分析過這個片段。他確定士兵76與莫里森最後一次公開現身時的身高與體型完全吻合。

士兵76真的是莫里森嗎?他到底在做什麼?他究竟有何目的?

數年前對捍衛者的指控是否屬實,這件事依然引發激烈爭論。有些歷史學家與政治權威都質疑當初做出貪腐控訴的人居心不軌。士兵76是否想為捍衛者的覆滅進行復仇?還是他想挽回捍衛者的名聲?抑或是其實有隻幕後黑手誣陷捍衛者,而他只是想揭穿這場陰謀?或者他只是名為戰後心理創傷症候群所苦的老兵,執著堅信戰況依舊如火如荼而發動一場虛構的戰爭?

雖然我出生在捍衛者世代,但是就連我也知道把這些破壞行動說成無私大義,實在是一派胡言。士兵76的行動不計後果,罔顧無辜民眾的性命,證明他絕對不是心懷崇高理念而行動,只是一昧地謀求自身利益。世上有許多獨裁統治者及國際犯罪首腦,他們讓社會每天活在驚恐之中,士兵76跟他們沒什麼兩樣。


我來到阿靈頓國家公墓,佇立於傑克‧莫里森墳前。這裡讓我想起印第安納州鄉間的靜謐安詳。一排排的象牙色墓碑整齊有序,就好像那片玉米田,朝著四面八方綿延不斷,一望無際。

在這個讓人省思過往、歡喜與痛苦回憶交織的地方,我更加明白士兵76不是我從小所熟知的傑克‧莫里森。我所知道的莫里森絕不會躲在面具背後。當這世界連年飽受戰火、生靈塗炭之際,他也不會在此時發動炸彈攻擊,搶奪軍火。

那位莫里森早在六年前下葬於此。英雄已逝,徒留記憶中的身影供我們追思。